《二十四史》精髓24句,五千年的内省,读懂受益终身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15 10:50:39    

不汲汲于富贵

不戚戚于贫贱



1


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——《旧唐书·魏徵传》 【释义】用铜作镜子,可以端正衣冠;用历史作镜子,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;用人作镜子,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。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曾说过这句话。魏征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,他多次指出唐太宗的过失,帮助唐太宗修正政策。唐太宗以铜镜、古镜、人镜为喻,自是其内省的体现,也是警醒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,借鉴历史经验,倾听他人意见,从而不断完善自我。

2


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——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 【释义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,也一定会有一次失误;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,也一定会有一次收获。 这是李左车对韩信说的话。韩信攻打赵国时,李左车提出计策但未被采纳,赵国战败后李左车被俘。韩信向他请教,李左车便说了这句话。 这就是说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永远正确,而看似愚笨的人也有其闪光点。人们常常因为自以为是的聪明而自设牢笼,轻视他人,要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,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,不断学习和积累,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减少失误,收获更多。

3


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 【释义】天下人吵吵嚷嚷,都是为了利益而来;天下人忙忙碌碌,都是为了利益而往。 在商业活动频繁的时代,人们为了生计和财富而奔波。追求利益是人的一种本能,这无可厚非,但切忌让利益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,那只会让目标变成枷锁,让自己变成傀儡。

4


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,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,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。——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 【释义】坐了人家的车子,就要分担人家的祸患;穿了人家的衣服,就要心里想着人家的忧患;吃了人家的东西,就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。 韩信在被刘邦封为齐王时,蒯通劝他与刘邦、项羽三分天下,韩信以这句话表明自己对刘邦的忠诚。这就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精神,是心怀感恩的精神操守。

5


不汲汲于富贵,不戚戚于贫贱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》 【释义】不急于追求富贵,不因为贫贱而忧愁悲伤。 扬雄一生淡泊名利,致力于学问研究和文学创作。他不被世俗的富贵所诱惑,也不因生活的贫困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 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,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安宁,不为外界的干扰而动摇,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。

6


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——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【释义】站在水边想得到鱼,不如回家去结网。 人们在面对目标和愿望时,不能只是空想和羡慕,而应该付诸实际行动。心怀理想,展望目标,这些都很好,但不要只是停留在羡慕他人或幻想的阶段,那将永远无法实现。 只有你主动作出行动,命运的齿轮才会开始转动。

7


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——《汉书·成帝纪》 【释义】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,这才是真正的过错。 汉成帝在位期间,一些政策存在失误,但他没有及时纠正,这句话强调了改过自新的重要性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但关键是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。 承认错误需要勇气,改正错误需要毅力。当发现自己犯错时,不要逃避或掩盖,而是要积极面对,采取措施加以改正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,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8


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——《汉书·项籍传》 【释义】先发动攻击就能制服敌人,后发动攻击就会被敌人制服。 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时期,战争形势复杂多变,在竞争与对抗中争取主动才是上上策。 在生活中,我们也会遇到各种竞争场景,无论是职场上的竞争还是个人发展中的机遇争夺,都需要我们具备这种主动出击的意识。但同时,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和方式,不能盲目冲动,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争取主动,以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
9


浊其源而望其流,曲其形而欲其直,不可得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刘般传》 【释义】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,使外形弯曲却想要它笔直,这是不可能的。 这句话强调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基础的重要性。刘般在谈论治理国家时提到,要想国家繁荣昌盛,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如政治清明、社会风气良好等。 它启示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和行为的端正,只有从源头上做好自己,才能期望有好的结果和形象。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却期望获得美好的成果,那是不现实的。所以在处理问题时,要善于抓住本质,从根源上解决,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现象。

10


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子知,何谓无知?——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 【释义】天知道,地知道,我知道,你知道,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? 杨震在赴任途中,曾被他举荐的王密深夜怀金相赠,杨震以这句话拒绝了他,这就是杨震的廉洁自律和道德底线。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,杨震依然能不为金钱所动,坚守自己的原则,这种精神难能可贵。 在面对诱惑时,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内心的正义和道德准则,即使没有他人监督,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真正的品德修养是发自内心的,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,杨震无疑树立了最经典的历史榜样。

11


贫贱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——《后汉书·宋弘传》 【释义】在贫困卑贱时结交的朋友不可忘记,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。 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,看中了宋弘,刘秀想把姐姐嫁给宋弘,便试探宋弘,宋弘以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 于人生的不同阶段,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,但那些在我们困难时期陪伴和帮助过我们的人,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。于风雨同舟之伴侣,更是如此。

12


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 【释义】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,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 据记载,孔子路过“盗泉”,因厌恶其名而不饮泉水;齐国发生饥荒,黔敖准备了食物施舍给饥饿的人,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,拖着鞋子,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,黔敖左手拿着食物,右手端着汤,说道:“喂!来吃吧!”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:“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,才落得这个地步!”最终拒绝了施舍,饿死了。 这两则故事体现了志士和廉者对气节和尊严的看重。在人性层面,它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,不做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,不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。即使面临困境,也要保持骨气和操守,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。

13


太刚则折,至察无徒。

——《晋书·周岂页》

【释义】过于刚直就会折断,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。

周岂页在朝中为官时,性格刚直,对一些不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,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。刚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,但如果过于强硬,不懂得变通和妥协,就容易与人产生冲突,导致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
14


积善三年,知之者少;为恶一日,闻于天下。——《晋书·帝纪·第一章》 【释义】长期做好事,知道的人很少;做坏事一天,就会传遍天下。 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往往更容易关注负面事件,而对长期积累的善行可能忽视。它提醒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事,不要因为短期内得不到认可而放弃。同时,也警示我们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,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犯错,因为恶行会迅速传播并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
15


义感君子,利动小人。——《晋书·符登传》 【释义】正义能够感动君子,利益能够打动小人。 在历史的纷争中,不同的人面对各种情况会有不同的选择。君子往往更注重道义和原则,他们会为了正义而行动,不惜牺牲个人利益。而小人则更容易被利益所诱惑,可能会为了私利而违背道德。

16


奢侈之费,甚于天灾。——《晋书·傅玄传》 【释义】奢侈的花费,比天灾还要严重。 傅玄生活的时代,社会上存在一些奢侈浪费的现象。他看到这种情况后,提出了这句话,旨在告诫人们要节俭。 奢侈往往源于人的欲望膨胀,如果不加以控制,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风气的败坏。天灾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,但奢侈却是人为的可以避免的问题。

17


君子立身,虽云百行,唯诚与孝,最为其首。——《隋书·文帝纪》 【释义】君子在社会上立足,虽然有众多的品行要求,但忠诚和孝顺是最为重要的。 在古代社会,忠诚和孝顺被视为高尚的品德。隋文帝杨坚在治理国家时,也强调了这两种品德的重要性。忠诚体现了对国家、对事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,孝顺则是对家庭、对长辈的敬爱和关怀。在现代社会,这两种品德依然具有重要意义。一个忠诚的人在工作中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,一个孝顺的人在家庭中会营造和谐的氛围。

18


智者弃短取长,以致其功。——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【释义】聪明的人舍弃短处,发挥长处,以此来取得成功。 王符在其著作中阐述了这一观点,强调了人要善于认识自己的优缺点,并能合理利用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,智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,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,弥补自己的不足,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
19


明者,见危于无形;智者,见祸于未萌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二十八·钟会传》 【释义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就能预见到;聪明的人在灾祸还没有发生时就能够觉察到。 在三国时期,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频繁,钟会作为一个有智谋的人物,深知洞察局势的重要性。 面对生活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和问题,我们具备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,提前做好准备,采取相应的措施,避免陷入困境。敏锐的洞察,冷静的思考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。

20


成远算者不恤近怨,任大事者不顾细谨。——《明史·汤和传》 【释义】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忧虑眼前的怨恨,做大事的人不顾及细小的事情。 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,他在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,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。在实现远大目标的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和他人的不理解,但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或过分纠结于细节。 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胸怀,抓住主要矛盾,果断行动,不为眼前的困难和琐碎的事情所阻碍。要做到大事有原则,小事有分寸,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

21


居高而必危,每处满而防溢。——《北史·后妃列传》 【释义】处在高处一定会有危险,每当处于圆满的状态时要防止溢出。 在历史上,许多王朝的兴衰都与统治者在高位时的行为有关。当一个人处于高位或取得成功时,如果骄傲自满,不懂得居安思危,就很容易走向衰败。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,在顺利时不忘乎所以。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,盛极必衰,所以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,不断努力进取,以保持良好的状态。

22


患人知进而不知退,知欲而不知足,故有困辱之累,悔吝之咎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二十七·王昶传》 【释义】担心人们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,只知道追求欲望而不知道满足,所以会有困窘侮辱的牵累,会有悔恨的过错。 王昶在教导子孙时提到了这句话,强调了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和知足的道理。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地位而不断进取,但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,就可能会陷入困境。懂得后退并不是退缩,而是一种无上智慧。

23


以清白遗子孙,不亦厚乎。——《南史·徐勉传》 【释义】把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,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? 徐勉为官清廉,一生不营产业。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提到这句话,强调了品德传承的重要性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很多人追求名利和财富,而徐勉却能坚守清正廉洁的品质。他认为给子孙留下物质财富不如留下良好的品德和声誉。 物质财富可能会随着时间消逝或被挥霍,而清白的品德却能代代相传,成为家族的精神支柱。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,以清白之身面对生活,这才是为子孙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24


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战战栗栗,日慎一日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 【释义】应该像面临深渊一样,像走在薄冰上一样。战战兢兢,一天比一天谨慎。 光武帝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后,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问题。他深知治理国家的艰难和责任重大,因此以这句话来告诫自己和臣子要时刻保持谨慎。 在他统治期间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注重民生,恢复经济。从人性方面看,这句话反映了一种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。无论处于何种地位,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保持谨慎,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后果。

相关文章